中国应直面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到了2002年的第5位。近年来,在世界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中国出口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就在国人为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大幅提高而惊喜的时候,中国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也已经悄然到来。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中国不得不直面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导致传统的贸易壁垒大大削减,按照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降到1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关税水平降到3%左右,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也大大削减。对此,我国的一些主要贸易国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转向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更加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国内经济低迷和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多国家不同程度地抬头。从中国出口产品所受到的遭遇、以及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贸易纠纷都不难看出,出口高速增长的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中国已经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
反倾销本是世界贸易组织用于维护公平贸易的一个机制,但是,近年来,反倾销被不少国家滥用,成为其贸易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自1979年欧共体发起第一例对华反倾销案以来,对华反倾销案数量不断增加。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每年立案数6.5起;九十年代前期(1991-1995年)平均每年立案数上升到31.8起;九十年代后期(1996-2000年)平均每年立案数上升到37.6起;2001年和2002年立案数分别达到53起和51起的新高。
2002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5.2%,但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数却占全球反倾销案例总数的16.5%,这是极不成比例的。对华进行反倾销立案的国家,从发达国家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1995-2001年间,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已经占到同期全部对华反倾销案的62.5%。反倾销案涉及中国出口的众多产业,在22个H
S二级分类产品中,除油脂、宝石、武器、艺术品和未分类产品外,其他17类产品全部被涉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成为反倾销重点,前六位的涉案产品分别为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机电和音像设备、杂项制品、纺织品、玻璃和陶瓷制品,这六类产品案件数合计占75.8%。
一方面,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已成为W
TO成员国中遭受反倾销控诉最多的国家。2001年,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而2002年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同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以来,包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埃及、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超过了42宗,涉及金额超过10.7亿美元。
反倾销案件的大规模上升,对我出口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92-2001年,反倾销共涉及我国出口额53亿美元。2001年涉及当年出口额12.5亿美元,占我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如果考虑到反倾销案对随后年份的影响及企业为此放弃的潜在出口机会,有估计认为,反倾销造成的损失约合我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5-10%。
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限制中国出口新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往往打着环保、安全等旗号,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同时,也具有很广的覆盖面。随着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减弱,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正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据商务部科技司的调查,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170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影响程度大大提高,出口产品受限比例提高了56%,损失金额增加了54%(见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日本针对我输日冻毛豆的技术壁垒、欧盟针对我输欧打火机的CR法案等。与此同时,进口国利用媒体大肆渲染中国出口产品不安全、有*等话题,以此打击进口国消费者对使用我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信心,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三,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不利因素正在向更高层面扩散
中国产品出口环境的严峻性并不只限于前述的企业层面,近年来,正在快速地向更高层面扩散。
首先,?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经济的崛起,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愈演愈烈:一种观点是中国即将崩溃论,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收入差距的扩大、失业压力、腐败等内部问题最终将导致中国经济的崩溃,从而秧及国际社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强大将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挑战国际格局。中国因此被视为美国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中国视为贸易与投资机会的竞争者。
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使前一种“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影响甚微。但后一种“中国威胁论”影响却越来越大,为各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提供了舆论基础,对恶化中国的外部经贸环境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国家的官员也直接加入到“中国威胁论”的大合唱中。
其次,一些主要贸易伙伴正在寻求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控制机制。
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担忧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成员就刻意设置了一些控制中国出口的机制:如长达15年的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待遇;长达12年的“特别保障条款”;延续到2008年的纺织品配额等。截止2003年6月底,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印度、土耳其和欧盟等7个世贸成员已经相继完成了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条款”的国内立法,为大规模运用这一控制机制完成了准备工作。截止2003年9月底,先后有印度、美国、土耳其和欧盟对我出口产品发起9起特保调查。2003年11月17日美国*府决定对中国针织布、袍服和胸衣三种纺织品设置新的进口配额。
第四,主要贸易伙伴加大了在*府层面对我施压的力度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经济的繁荣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美、日、欧均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的压力,主要贸易伙伴的*治家出于国内*治与经济的目的,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这集中体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开指责中国*府“人为控制”人民币汇率。2002年10月以来,以美、日、欧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氛围在某些方面类似“广场协议”前对日元升值的压力。美国总统、财*部长、商务部长等高层官员先后对我人民币汇率及有关贸易*策公开发出指责,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了针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利伯曼法案”。
总之,上述种种迹象充分表明,中国出口环境日益严峻,已经步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在这一新的时期,贸易摩擦的数量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成为*府与企业不得不重点加以警惕与处理的问题,只有妥善应对,才会尽可能缩小其负面影响,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23年遭受反倾销案500起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日前透露了中国遭受外国反倾销、保障措施的最新数据。从1979年起中国的糖精遭到当时的欧共体立案反倾销,到2002年9月30日,全球共有33个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共541起,其中反倾销案件500起,保障措施41起。这541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共涉及中国的出口额达160.5亿美元。
据悉,这个数字是根据出口产品在遭到反倾销、保障措施前一年的出口额计算的,但是,中国企业实际遭受的损失远不止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