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经济两个新走势
进入新世纪,我国乃至安徽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的走势。其中的产品目标向收入目标转移、传统农业向“知本农业”转移两个走势引人注目。
其一,被农民称之为“痛苦的丰收”现象,已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今天,农产品供大于求问题在加入WTO后的我国经济领域正愈演愈烈,由此导致产品目标向收入目标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量指标已渐渐弱化为统计和参照指标,不再带有指令性和强制性。对各级官员来说,增产已不能昭显“政绩”,“增产增收”的提法中,重心已明显后移到“增收”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制定“三农”政策都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标准。从实际看,近年来,国家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扶贫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措施,基本指向就是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农民对产量的关注已大大淡化。原因是卖粮不赚钱、增产不能增收。农民现有的存款和手持的现金,大多不是用在农业增产上,而是用在务工经商上。“种田为口粮,花钱靠买卖”。
这种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民增收困难上升为“三农”工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扩大内需也好,城乡统筹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都不能绕开农民增收这个关键问题。正如中央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村小康建设,增加了许多指标,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最核心的指标。同时,农民意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已不是“有饭吃”、保证生存,而是“有钱花”、改善生活。
其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迈进,但目前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现时的农业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农业,是正在向现代农业迈进中的过渡性农业,其特征是知识和资本的结合正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即“知本农业”。传统农业向“知本农业”的演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和科技加速向农业渗透。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广泛加大了农业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科教兴农成为各地农业发展的普遍选择;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计算机络作为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加快对农业科技力量的培养,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管理的理念规正农业管理。二是大资本介入农业。各地迅速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的“三资(民资、外资和工商资本)农业”,是大资本介和农业的典型。资本的介入,推动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激活了农村生产力。“三资农业”发展较早、势头最好的浙江,其农民收入高居全国首位。三是知识和资本的结合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最突出的表现是农业企业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大量涌现,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些人既有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优势,又有一定的资本背景和资本经营经验,利用知识与资本的聚合和裂变效应,对传统农业进行着质的改造。他们本身也从农民中分化成为一个新型阶层———“农业知本家”,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知本农业”正成为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区别的核心在于,传统农业是简单劳动和土地的结合,“知本农业”的特征,则是以知识和资本为主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作用的优化配置,其核心是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和组织创新。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还处于童稚学步阶段,又同时面临着知识经济、加入WTO与经济全体化的三重挑战。应对挑战的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知本农业”的发育、发展、壮大正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