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留学生学习、生活调研现状分析
摘要: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大批留学生来沪学习。在留学生群体增大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地域、习惯等差异,使得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面临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学校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以及对高校代课老师、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采取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此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留学生在学习、生活、宗教信仰、个人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针对这些困难,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中国论文
关键词:上海高校留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研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留学生从1999年至2004年增长了近1.4倍,2010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2013年突破29万人,2020年预计全国留学生将达到50万。截至2013年底上海外国留学生达到了5万多名,预计2016年将达到7万多人。
如此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他们的学生生活情况却未得到很好的重视。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目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圈子小、不被学校以及其他中国学生重视、学校设备不能顺利使用、宗教问题、看病难、用餐问题、被孤立甚至形成一些心理问题等。
案例1:某高校一位来自赞比亚留学生,刚到学校时性格开朗乐于交流。但在中国高校学习一年后,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专业基础薄弱,渐渐出现挂科,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性格孤僻,甚至怀疑同学要谋害他。常为一点小事与人争吵。逐渐发展到一时想不开要自杀,被及时发现得到救治。医生诊断他患了严重的精神妄想症,最终因不适合在校学习,办理休学回国。
案例2:上海一高校一位来自津巴布韦女留学生,来到学校后学习了一年汉语,汉语听说能力比其他留学生成绩要好。第二年她就独自和中国学生开始了专业课学习。辅导员给她安排了一位同班同学结对子。但一年之内她挂了几个科目,有一科目补考也未通过。她反映老师汉语授课她听不懂,并且不同老师汉语发音不同很难听清楚。随后的两年中她与同班同学逐渐疏远,经常上课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班级活动也从未参加过,每年都会挂科。
以上案例仅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我们对上海部分高校外国留学生生活学习现状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分析。 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东华大学等高校来自津巴布韦、越南、蒙古、美国、法国、刚果、韩国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2.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两种方式:
(1)问卷。问卷分别设计中、英文问卷。其中英语版,方便留学生回答。内容包括汉语水平选项、人际交往情况、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另一份为中文版,内容由留学生周围的中国学生对留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间接反映。累计发放对象为中国学生的问卷(后文简称中国学生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94.5%。
(2)访谈。调查小组与多位不同留学时间段的留学生进行了跟踪访谈,访谈时间为期一年;同时调查小组还对中国学生、高校老师、留学生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过以上调研,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外国留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
三、留学生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1.汉语水平低是影响留学生正常上课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卷中对留学生汉语水平调查,汉语水平绝大部分在4级水平,极为精通汉语的6级水平没有人达到(如表1)。在对留学生反映学习中去到的困难,39%的留学生表示最大困难源自上课老师用汉语授课,因为老师汉语语速过快而难以听懂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这表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低是影响其正常听课的重要原因。
2.高校教师授课语言及上课氛围对留学生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
经调查62%的留学生会在课前预习,39%的留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很认真,57%的留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一般。但在调研小组随堂听课过程中,通过对留学生课堂的实际观察中发现:在以汉语授课为主的课堂上,留学生会选择后面或者两侧的位置去坐,上课态度一般,回答问题不积极,与老师及同学互动很少。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用英语授课的课堂上,留学生上课态度会很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善于同老师和同学交流。
由此可见,上课的语言等环境对留学生上课的态度有很大影响。
3.缺乏中国学生帮助对留学生学习有很大影响
在“留学生上课常遇的困难”相关选项中显示:27%的留学生表示课后没有讨论的对象,66%的留学生会选择自己解决学习困难、找留学生帮忙或者放弃。而同样在对中国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94%的中国学生愿意在学习上帮助留学生,78%的中国学生愿意和留学生交朋友但62%的中国学生没有和留学生交流过。只有4%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经常交流。
由此可见,留学生需要中国学生搭档帮助其学习,而中国学生也很愿意和留学生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但是在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纽带。
4.语言、文化等差异使得留学生社团参与度较低
调查中,89%的中国学生认为留学生应该加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组织,51%的中国学生在学生会或者社团里偶尔见到过留学生。但在与留学生的访谈中,留学生说到他们很少见到有关于留学生的社团。张莉莉等人在对北师大110名留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现状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社团和留学生社团间界限分明,相互交流很少。留学生社团参与度低,积极性差,留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明确且多样,主要为扩大交际,学习汉语;留学生退出社团的原因高达88.5%。59.6%的留学生退出社团是因为“对社团活动不感兴趣”,42.3%认为“时间安排不过来,太忙了”,46.1%因为“语言沟通困难”,30.8%因为“成员关系疏远,没有归属感”,还有19.2%的留学生是由于自己“住在校外,不方便”,留学生对社团的感觉是“很乱”、“没有集体感”、“很无聊”。而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在招新宣传的时候容易忽略留学生群体,宣传不到位,致使留学生对社团了解不够。在中国学生社团和留学生自己的社团对比方面,留学生更加偏爱于留在留学生自己的社团。调研组对曾招募过留学生的学生会某部门调研发现:某留学生在学生会宣传部门纳新时通过面试被录进该部门,但在一年后离开。原因是留学生在该部门期间,每周会有一次部门例会,由于该留学生较少参加部门会议以及部门活动,时间一久,该部门也就不给他分配任何他本来可以胜任的工作。受汉语表达水平限制,该留学生与部门成员之间交流不多,交往也比较浅,从学生会人员编制有限的角度考试,大部分学生会组织在纳新时对招纳留学生的意愿和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5.缺乏学科竞赛让留学生缺少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
中国高校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或者创业竞赛。但调研组在对留学生的访谈中发现,留学生在中国很少参加学科竞赛或者各类创新创业训练竞赛。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几乎没有参加过挑战杯、计算机、大学生科创等竞赛类活动。甚至在与某高校的留学生访谈发现:大部分留学生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在高校还可以参加此类竞赛。他们只是在每年端午节前参加一次只有各高校留学生参与的“划龙舟”校外比赛。
学科竞赛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很多大型的学生项目竞赛往往需要参赛小组提供英语资料和用英语陈述。留学生参与到由中国学生组成的各类竞赛小组中,不仅有利于竞赛小组参加要求用英语陈述表达的竞赛活动,同时对留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对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提高,以及加强各国学生间的交流也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以上学习方面留学生去到的问题外,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很多现实问题。
四、生活现状
留学生调研问卷显示:38%的留学生对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生活表示满意,52%的留学生表示一般,10%的留学生表示不满意。留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间接体现了其在中国的生活质量,对其在中国的留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将对留学生生活的饮食、生活费、宗教信仰、情感四个方面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1.独立的饮食习惯
中国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吃学校食堂。但留学生则比较喜欢自己做饭。调研中,68%的留学生偏好于自己做饭,32%的留学生去食堂吃饭。中外学生的这种习惯差异即源于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不同,也与各高校为留学生提供可以做饭的便利条件,而中国学生则不允许在宿舍做饭。在调研小组与留学生多次实地调研发现:留学生们平均每周去学校周围的大型购物超市采购食材两次,在采购时他们表现的很精打细算,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留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自己做饭会比较节约生活成本。 2.在华消费差异较大
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留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1000和1500区间最多为37%。其他几档分布较均匀。留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是家庭支出,还有一小部分留学生会在校外兼职。 3.宗教信仰不同常引发各方面冲突
目前上海高校留学生来源主要为亚洲,其他依次为欧洲、美洲、非洲,且近年来非洲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加。来自泰国、老挝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大多信仰佛教;欧美以及非洲的留学生主要信仰基督教;还有不少留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信仰问题,在留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也常引发纠纷。如某高校信仰基督教的津巴布韦留学生,按照习惯他们每个礼拜都要去教堂,而他们实际居住地教堂不多。且学校离教堂很远,往返十分不便,于是他们不得不减少去教堂的次数或者坐很久的车去教堂。圣诞节时,他们按习惯在圣诞节前夜或当天要很隆重地庆祝一下,造成群体性缺课。而由于圣诞节不是中国法定节日,学校不放假,这势必造成留学生过节与上课之间存在矛盾,甚至造成他们与相关管理者,或者任课教师发生争执。 4.留学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调查显示:61%的留学生来中国是有熟人或朋友推荐。所以,他们来中国之前已经有在相应熟人或者朋友。39%的留学生是只身到中国留学。陈静(2014)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研究》中提及:留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占留学生突发事件的52%,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因地域差异,与他人交流缺失,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难以适应是造成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在我们对留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亲戚和朋友在中国的留学生经常会在周末和节假日和亲戚朋友相聚,性格相对开朗乐观,而对于那些没有亲戚朋友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周末或工作日大多数是留在学校看电影或在宿舍玩游戏。有21%的留学生在调研中表示完全没有中国朋友。虽然很多留学生希望与中国学生交往,但由于语言等问题只能流于表面,这对于留学生的感情需求释放是不利的。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通过对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的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在学习方面,留学生本科成绩不及格率高达36.8%,平均学分成绩普遍不高,缺考现状比较严重,公共课通过率低。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上课难以听懂老师所讲内容,没有中国学生作为其学习搭档帮助其学习,缺少参与各类学科或科技创新竞赛类的活动,缺乏社团与学生部门的锻炼等等都是导致留学生学习差甚至退学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方面,由于不同地域的留学生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文化跨区域适应方面有很大的挑战,留学生在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以及气候环境的适应方面同样有很多障碍,比如有些非洲的留学生他们国家的气候一年四季温暖适宜,而在中国的冬季和夏季他们会很难忍受寒冷和酷热。同时由于文化、国籍限制,留学生的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74%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大学谈恋爱,但由于同一个国籍异性留学生基数小,和中国学生谈恋爱面对文化和语言差异又存在很大困难,致使他们很难得到满足。
随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受到重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应受到关注,如何合理的引导和解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是需要高校留学生管理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这对提高高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建议
(1)留学生在学习上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自己的“中国式”学习方法。态度上要更加主动,要积极与中国学生以及高校老师进行交流,摆脱汉语水平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上,积极主动融入中国高校氛围,主动与中国学生和老师沟通,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因为毕竟大多数中国学生是愿意和留学生交朋友的。
(2)高校教育工作者教育方式要有所扩展。应该多开设一些中、英双语的留学生公共课程。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改变自己固有的上课方式,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语言板书、辅导答疑等方面继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3)高校留学生管理处工作人员应加大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要协助高校其他相关部门,组建适合留学活动的社团,为留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提供机会。增加一些留学生可以参加的学科竞赛类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外生活。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在留学生的盛大节日要组织举办相应的庆祝活动,让留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参考文献 张莉莉,邵伟,黎氏秋罗.高校留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 王军.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现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王颖,张志成,陈妙玲.我国留学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5) 袁泉.留学生在华文化适应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3) 谢元才.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政法学院干部学院学报,2012(5) 吴蕴臻,佴永林.提高本科留学生学习成绩的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1) 陈静.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4) 沈洋.徐州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黎斯、杨平,谈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7) 上海市教委官方站,http://
作者简介:曾芬钰,女,博士,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教授。吴柯楠,男,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