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石碑
绿水环绕的哎岬湖畔,一块镌刻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石碑,吸引着游客驻足打卡留影。
时间倒回至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博后村考察,留下一句温暖心窝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那天起,这十个字在博后老乡们的心中深深扎根,点亮星火动力。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鼓舞全国亿万农民奋力奔向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温暖的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民宿:
“小康”不再是美丽而遥远的梦
改造前后的博后村对比图
走进博后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街道平坦宽阔,环境干净整洁,一座座风格迥异、外观精美的民宿错落有致,如今的博后村,民宿业已经成为一张崭新的名片。而就在几年前,博后村还是一个民房破旧、道路泥泞、污水横流的养猪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网不畅,守着亚龙湾这条黄金海岸,博后老乡却过着穷日子。“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小康,对于当时的博后村而言,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
苏洪武博后村村民、三亚博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
走出去,到大城市拼搏,成为当时大多数博后老乡的选择,苏洪武就是其中一位,“年纪大的就留在村里种田,像我们年轻人就要去大城市里发展才有机会,所以当时我去了深圳。但我人虽然在深圳,心里却一直记挂着村里。”苏洪武说。
穷则思变,如何赶上旅游发展的东风,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一些村民动起了脑筋。
博后村是三亚革命老区,黎族聚居村庄。它的西南边,是高端度假酒店聚集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再往东,是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所在的海棠湾。
处在这时尚繁华的周边,博后村便不再需要拔地而起的高奢酒店,它要的是青山、绿水和乡愁,还有独特的黎族文化。将“诗和远方”融入田园梦想,开办精品民宿成为了博后老乡打开致富大门的钥匙。
李人达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游客入住民宿是一个整体效应,无论是环境还是硬件设施某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游客投诉民宿,游客看到网上的评论投诉那么多,人家就不会来了。”为此,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博后村就地改造为美丽乡村,不光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还投资推进光网、电网、路网、气网、水网设施建设,“要美‘面子’,也要强‘里子’,环境变好了,设施齐全了,民宿才有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人达告诉记者。
村口的“博后村欢迎您”标语
在政策的扶持下,在深圳做了十多年生意的苏洪武带着积蓄返乡开起了民宿,并联合几户村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口的小康广场,修建商品、美食一条街,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我们这个村小组现在的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计划将附近几个村小组连带开发,依托亚龙湾的人气,把自身打造成景区。”苏洪武说。
年3月,博后村成立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
民宿发展需要科学有序。为规范民宿管理,年3月,博后村成立了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会员都是本村村民和投资者,“协会成立之后,统合了博后村的民宿,让我们有一个平台和机制,在内部解决民宿店主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民宿协会里,我们就通过会长、秘书长的力量来帮助民宿店主解决。”李人达说。民宿协会的成立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民宿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前来的游客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真正让民宿产业推动博后村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博后村和吉阳区民宿业也在组织的引领下,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黎族服饰展示
在李人达看来,那些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选择入住博后村的民宿,而不是去亚龙湾酒店群,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年5月,吉阳区委、区政府在博后村建立了黎族文史馆和画院,把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器具,以及黎族的少数民族酿酒文化、美丽的黎族服饰文化等等都呈现在这个文史馆里。”每年的三月三,在哎岬湖畔还会举行黎族特有的系列活动,这些传统的黎族文化对外地游客来说是一份全新的体验。
博后村目前已建成44家民宿,是海南省最大的民宿村
几年的高速发展,博后村目前已经建成44家民宿,间客房,成为海南省最大的民宿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民宿发展之后,现在基本上是日均两、三千的优质过夜旅游人次,他们不仅保障了民宿店主和房东的收入,而且全面增加了博后村民的收入。”李人达告诉记者。年9月,博后村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年4月被评为海南省卫生村、年7月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新理念和持续健康发展,使得博后村收获了满满的荣誉。
空闲时,博后村民会在村委会前的这片空地上运动健身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全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积极阳光,年博后村男排荣获全区一等奖、妇女民族舞“博后黎谷情”荣获全区一等奖,“只要不下雨,每天都会有年轻的村民利用空闲的时间在村委会这里打排球,这也是一种训练。民族舞的妇女的团队,在得奖后还受邀去亚龙湾酒店群进行演出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还能拿到一份额外的收入。”李人达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深入推进,博后村的乡风文明也将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村一企”带动经济发展:
“种啥啥不灵”的盐碱地里开出致富花
三面环山的博后村,因为临近亚龙湾,每到台风季节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种啥啥不灵”,苏洪武们都以外出闯荡为荣,村里的姑娘也都盼着嫁出去,而苏吉丽却留了下来。选择嫁给同村的丈夫,也意味着苏吉丽选择嫁给了“苦日子”,“那时候家里就是靠种田为生,但盐碱地里能种出啥?一年下来也就只有五、六千元收入。”苏吉丽回忆道。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观光旅游
离家不远、收入稳定,苏吉丽一直盼望着能有这样一份工作,直到年,她盼来了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玫瑰谷年进驻亚龙湾,并在博后村“安家”,租用农田亩,通过玫瑰种苗培育、土壤改良、品种筛选、玫瑰种植等,开创了海南玫瑰鲜切花的历史。
王硕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在热带种植玫瑰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让玫瑰花在盐碱地里绽放更是难上加难,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硕回答,要让博后老乡过上好日子,“当年,我们董事长看到当地的农民的生活很困苦,尤其是女孩子早早就不上学了,她非常希望通过种植玫瑰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钱上学,走出家门长见识。”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玫瑰谷终于在年成功种植出海南岛第一批玫瑰鲜切花。
苏吉丽博后村村民、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林部副经理
得知玫瑰谷要招聘花农,苏吉丽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应聘成功后,梦想终于照进现实,“我这一干就是11年,经过培训,从一名普通的花农一路干到农林部副经理,现在我也能管理员工啦,我带着50多名花农在田间教他们种植玫瑰。”
玫瑰花田里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标语
辐射带动博后村民致富,玫瑰谷在建设发展中不断优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生产标准化”经营模式和“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散种植”的“五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发展玫瑰产业同时带动博后村整体经济发展。“我们年进入博后村的时候是纯种花的纯农业基地,到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三产旅游的收入来反哺一产农业的亏空,二产玫瑰衍生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持续创造经济效益,带动老乡致富和自身产业的发展。”王硕介绍。
同时,玫瑰谷还将打造玫瑰产业小镇,开创旅游+农业,旅游+电商,旅游+扶贫等新业态,在获取建设用地时就近为村集体划拨预留用地,并将村集体预留用地纳入产业小镇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村集体以土地入股,财务独立核算,年终获取收入分红。“产业小镇项目建成后村民收益将由地租+就业+分红三部分构成,村民将永享产业小镇建设的红利。”王硕说。玫瑰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区域融合发展,将游客引入乡村民宿,将玫瑰衍生产品植入乡村商户,既丰富了乡村全域旅游业态,又多渠道带动博后村民就业增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有长效增收机制的产业链条。
花农在花田里劳作
从最初的一小块试验田,到现在亩的玫瑰谷,玫瑰已经成为带动博后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王硕感慨:“现在玫瑰谷内的玫瑰品种约有种,玫瑰花余万株,每年接待游客数量约万人次,玫瑰谷给博后老乡提供了富起来的机会,老乡也在辛勤劳动的同时成就了玫瑰谷。”
以玫瑰谷美丽产业带动,与民宿产业主动创新,博后村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苏吉丽望着玫瑰田说,“感觉生活更有希望,日子更有奔头了。”
绿水青山中,一个村一群人在巨变
玫瑰花田里,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转瞬七载,时针指向年。
时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之年,这里的老乡小康了吗?
航拍博后村民宿群
李人达说:“全村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年来博后村的时候是元左右的人均收入,到现在是2.45万,相当于是当时的5倍了。”年十一黄金周,博后村累计接待人数人次;平均入住率91.49%;累计旅游总收入万元。
苏洪武说:“博后村一共有8个村小组,我的目标是带动整个这8个自然村小组,每家每户都过上小康生活。”刚从外地回来的苏洪武,一有时间就全国各地跑,为的就是学习和了解其他地区的做法和经验,更好地带动村民将博后村做大做强。
花农正在修剪玫瑰花
王硕说:“一定要立足土地回报农民,我们每发展和增加一个产业,都要为博后的老乡增加一份收入,这是我们的宗旨和目标。”带动农民就业多人,现在,老乡和企业之间早已经是分不开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了。
苏吉丽说:“现在,在玫瑰谷务工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大概3万元,每个家庭应该最少有七八万这样子。”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有空还能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风景,这是苏吉丽近几年的生活写照。
如果小康生活有颜色,在李人达和苏洪武看来,应该是绿色,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中,诉说着一个村、一群人的巨变故事;在王硕和苏吉丽看来,大概是红色,面朝大海,玫瑰花开,火红的玫瑰带来了幸福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博后村用美丽蜕变来证明。短短几年,博后村从过去的在盐碱地里刨食,发展为了今天的以民宿为特色、玫瑰产业为核心多种产业并存的良好局面。产业兴旺,收入翻番,曾经的养猪村,如今飘满玫瑰香。夕阳下的“小康石”,书写着博后老乡小康道路上的赤诚与热血。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YIN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