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国家里,英国无疑是博主最喜欢的一个,有小伙伴说那你为啥经常黑英国?黑也是爱啊,不爱怎么会去搜集那么多烂事,坚持长期黑得有素材不是。
这个国家冷酷,务实,不讲情面,见谁坑谁,一个破落小岛国,还分成好几块,互相打成一团,在这种条件下,克服各种先天不足,身残志坚,后来居上,雄踞世界头号强国三百年,如果说年这样的逆境我们该学谁,那无疑是英国,因为这个坑货一直不咋顺,但是一直坚持折腾,直到干趴下所有对手,多么像我们这个老帝国正在经历的事。
今天的故事我们要先从两个大佬的争论讲起,前年的时候,俩尚书房行走林毅夫和张维迎吵起来了,具体的内容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重点是老张作为我国经济学超级大佬,竟然说了一句“由于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边陲岛国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引领者”,引起不小的轰动,这句话在普通人听来似乎没啥问题,但是如果了解英国历史,就知道老张实在是糊涂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年前后开始的,大概是我国乾隆37年吧,那个时候英国在地球村里是什么位置呢?边陲小国?这不搞笑呢嘛,在这个年份的两百年前,也就是年,英国已经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工业革命的一百年前,也就是年,英国发动英荷战争,打趴下了当时世界头号强国海上马车夫荷兰;工业革命的10年前,也就是年,英法七年战争已经结束,法国落败,北美归了英国,英国此时已经是欧陆头号强权,全球遍布殖民地,这哪是边陲小国干的事啊?
所以吧,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老张理解的不一致,英国并不是在工业革命的助力下登上世界头号强国的,工业革命以前它已经是欧陆头号强国。也就是说,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国内爆发了工业革命,一举甩开全世界一百年,强化了这种霸权地位。那问题来了,崛起的原因既然不是工业革命,那是啥呢?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我标题里说大英帝国是个“坑货”,肯定很多人不服了,怎么能这样说人家呢?相信博主,你了解了英国人,你就会发现说他们“坑”一点也没冤枉他们。
如果说英国在崛起前有什么特质能一眼看出这货将来会牛逼,那就是这货是个狠角色,而且明显的“底线欠费”,而且长期不充值。
我们知道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那些年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了嘛,那问题来了,西班牙发现美洲,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那些年,英国在忙乎啥?他们在忙乎“玫瑰战争”和战后重建工作。
“玫瑰战争”这个词听着很浪漫的样子,事实上非常暴力非常少儿不宜,故事的起因是英国王室的俩支系为了王位打了起来,其中一支家徽是白玫瑰,另一支是红玫瑰,所以后来大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玫瑰战争,类似我国的夺嫡之争,问题是这场战争太惨烈了,双方完全没把对方当自己人,杀起来一点都不手软,而且西方当时是有“潜规则”的,也就是贵族被俘一般不会被处决,因为贵族嘛,就那么些人,互相联姻,互相依仗,低头不见抬头见,等仗打完了还要继续过日子不是,所以贵族被逮到后一般用钱赎回去。但是英国人比较狠,逮到就处死,双方玩的太狠,以至于两方贵族基本同归于尽,而且双方在对方地盘上搞三光,一场战争下来,贵族死了一大半,普通老百姓被屠了3%,这股狠劲让欧洲人开了眼界,纷纷表示英国太牛逼了,打内战都这么过瘾,疯起来连自己都砍。
玫瑰战争断断续续打了30年,互有胜负,但是总体是一个双输的事,双方精疲力尽,实在是打不动了,就决定要不结婚吧,于是双方的男女继承人就结婚了。
不过这次玫瑰战争打的太凶残,上层贵族伤亡太惨重,大批工商业主进入上层,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了诱因。
这个时候肯定有人要问了,不对啊,既然两家都是皇族的,那继承人结婚不是乱伦吗?
这个在欧洲看来从来不是问题,事实上欧洲贵族内部长期通婚,大贵族内部基本都有血缘关系,而且叔叔娶侄女什么的非常常见,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内部经常通过兄妹结婚来维持血缘的正统性,当然了,也遭到了乱伦的反噬。哈布斯堡家族很多的了佝偻病,站都站不直。
在结婚之后,就是传说中的都铎王朝,我们经常说的那个为英国崛起奠基的“处女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全名就叫“伊丽莎白-都铎”,为了表达两个家族的融合,英国的国花定为玫瑰,而且把红玫瑰和白玫瑰搞在了一起,长这个模样,真心够丑的。
至于现在的那个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其实跟上边说的那个一世关系不大,中间王朝迭代过几次,这五百年中经历过斯图亚特王朝和温莎王朝,现在那个伊丽莎白二世,就叫“伊丽莎白-温莎”。经过这几百年的折腾,现在的女王已经没啥权力了,日常就是到处溜达溜达,摆摆造型什么的,放一张照片,大家感受下岁月是多么的沧桑,这是二战前的女皇:
不过回到年前,英国女王的权力大了去了,而且正是因为她的坚持,让英国在那时候抢先拿到一张大航海时代的入场券。多说一句,英国这年里,权力整体的运转方式就是先从国王那里跑到了资产阶级那里,后来工人阶级在一战前起来闹,权力又被工人阶层分走一部分。
而在当时欧洲是西班牙的欧洲,西班牙我们前文经常讲,又勇又二,而且宗教狂热,爱传教,爱砍人,尤其爱钱。他们率先向美洲殖民,在美洲发现天量黄金白银,然后把白银运回国内,买军舰,买火枪,买各种好玩的东东,当时西班牙皇室连马桶都是金的,海上有无敌舰队,陆上有西班牙大方阵,说打谁就打谁,一言不合就拔刀,比现在的美国要横的多,是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我们前文的这两篇文章讲过这货,大家看完本文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两篇:
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的暴走之路
大航海时代之西班牙:有钱的王爷不自由
而此时伊丽莎白面对的却是一个烂摊子,上位之初就得收拾玫瑰战争留下的分裂状态,王室欠了万英镑外债,当时这是一笔不得了的巨债。而且当时英国国内宗教冲突也很厉害,国内有俩宗教,新教和天主教。
新教的人看天主教的人很不爽,天主教的人眼里除了他们自己剩下的全是要下地狱的异教徒,英国的宗教战争基本没停过,苏格兰和爱尔兰天主教徒每隔几年就搞一次起义。
而且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这仨看着一直在一起生活,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持续到现在。
历史上英格兰多次对爱尔兰和苏格兰进行过大屠杀,甚至在年之后,也就是鸦片战争那会儿,爱尔兰人最重要的食物土豆得了病,英国人见死不救,既不救土豆也不救人,爱尔兰饿死几百万人,而且爱尔兰人一直都是天主教的地盘,英格兰信新教,别看现在英国主张宗教自由,五百年前对这个事非常严肃,如果你既不改信新教,又不肯去死,会让英格兰人非常为难,因为宗教这事也打了无数的仗,死了数不清的人。所以爱尔兰人对英国一直没一点好感。
至于苏格兰,这简直是一个坑货中的坑货,我就说两件事大家就明白了,大家听过“英法百年战争”吧,在那场大战中,苏格兰人民是和法国是盟友关系,一起打英格兰,大家感受下这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坏逼,不过考虑到自古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就不和,也正常。此外不知道大家看过《V字仇杀队》没,那里边那个主角,原型就是一个苏格兰天主教贵族,在英国国会埋了炸药要炸国会,后来阴谋败露被吊死了。电视里大老爷们穿裙子摆弄那个风琴的就是苏格兰人。
后来新大陆发现后,爱尔兰觉得英伦三岛不适合人类居住,大规模迁往海外,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文化现象,爱尔兰人普遍有参加黑社会的冲动,长期以来一直有“暴徒”的名声,到了美国后最喜欢的职业就是黑社会和警察。大家知道那个肯尼迪吧,他们家就是爱尔兰跑到美国的,而且是天主教徒,想也不用想,肯定是在英国受够了压迫才跑的。美国总统一般都是清教徒,像肯尼迪那种天主教徒也比较少。
这里有个问题,英国新教到底和天主教是什么关系?其实不复杂,以前英国也是天主教的,天主教只有一个教皇,要求一夫一妻,并且离婚要到教皇那里审批,但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离婚不被同意,于是宣布他自己是教皇,今后可以随时离婚。从那以后英国国教不是天主教了,是他自己新创建的这个教,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圣公会。但是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的眼里,你这个国王都不是他们的国王,你得教自然也不是他们的教,所以就有了宗教隔阂。
而且国王自己当主教这事看着很爽,其实遗患无穷,你自己突然宣布自己是教皇,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宣布自己是教皇?所以英国一下子出来好几个宗教,其中比较麻烦的是清教徒。清教徒眼里他们天主教和圣公会都是伪科学,都得被清掉,而且他们认为上帝眷恋谁,就会让谁有钱,这个逻辑下,清教徒一般很爱赚钱,很多有钱却没地位的资产阶级愿意加入这个教。
这个教给国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很好理解嘛,欧洲是“君权神授”,国王是上帝派到人世间管理刁民的,现在清教徒自己要跟上帝砍掉中间商直接亲密互动,不需要国王和主教了,国王在他们那里自然一文不值。所以国王就要虐待他们,他们就得离开英国去新大陆混。
有件事大家需要知道,新教都是天主教那里分裂出来的,天主教只有一个教皇,所以就跟个朝廷似的,有逐级的主教任命,比如最近两天罗马教皇给我国任命了俩主教。但是新教没这么一说,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创立一个教,只要有人信你那一套你就是教主,有些新教非常奇葩,比如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他信一个基督教科学派,主张得了病不吃药,祷告就行了,这个。。。。开心就好。
我们继续说伊丽莎白,她一上台就面对这么多麻烦,伊丽莎白这位顽固而意志坚定的女同志一点也没退缩,不但着手解决这些麻烦,而且还把手伸过英吉利海峡,去给西班牙人找麻烦。
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之间的矛盾其实非常简单,一是宗教,二是钱。
宗教问题嘛,我们现在一般说基督教是一个非常平和的宗教,不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大打出手,为此有些人还说了一大堆理由,说为什么基督教那么温和,是因为自古以来BLABLABLA。其实吧,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基督教现在平和的唯一原因就是历史上打怕了,决定再不为这种愚蠢的理由开战了。
欧洲在早年有过无数的宗教战争,打的最猛的,无疑是一场叫“三十年战争”的玩意,基督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没法调和,打了起来,持续三十年,几乎波及整个欧洲,战争的结果是德意志地区死了40%以上的人口,无数家庭被屠灭,无数妇女被贱淫,日耳曼地区年轻人基本死绝了,包括西班牙法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差点打破产,最后打不动了,签了一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决定不打了。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等博主啥时候写,或者直接谷歌“三十年战争”看看维基百科也可以,不过看着比较疲劳。
回到伊丽莎白一世那个年代,西班牙是坚定的天主教国家,见不得异教徒,看见异教徒就想让你皈依,如果你拒绝皈依就要砍你,通过枪炮来说服你,而当时的英格兰就是这样一个欠砍的,所以西班牙已经忍它很久了。
其次他俩之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钱。西班牙发现美洲后,很不希望其他国家过来分一杯羹,但是英国人是那种看见鸡蛋上有缝就要钉一下的苍蝇,长期以来的原则就是“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看见西班牙在美洲发了财,英国人宠宠欲动。很快的,俩英国商人(霍金斯和德雷克,这俩人英国人都知道,德雷克现在在英国还有雕像),去非洲买了黑奴去美洲贩卖,果然赚的盆满钵满,伊丽莎白听说这事之后非常生气,强烈要求入股,从那以后,出现两个创造性的玩意,一是皇室入股海外贸易,二是大西洋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在各个阶段的买卖的东西不大一样,不过大概流程就是商队从英国出发,带着英国特产比如酒什么的,去非洲换黑奴,然后带着黑奴去美洲,换成金银,糖,烟草带回来,利润率高的就跟抢银行似的。
英国人这种行为让西班牙人非常不爽,因为再西班牙眼里,美洲的钱只能西班牙赚,西班牙不给,你不能抢。所以西班牙方面的反应是如果逮到走私船,全部击沉,英国方面也不示弱,授权武装商船可以在大洋上随意打劫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这下有着长期婚姻关系的英西两国关系越来越差。
除此之外,当时还是西班牙地盘的荷兰人也造反了,造反的原因我之前的文章里讲过了,荷兰人是欧洲的山西人,当初西班牙要殖民他们,他们是没有意见的,西班牙说要不纳点税?荷兰人断然拒绝了,主权可以拿走,但是要钱没有,西班牙说不给钱我殖民你干嘛?所以就打起来了,当时英国穷的一逼,但是坚持向荷兰提供钱和军队,西班牙是知道的,所以也暗地里支持爱尔兰人闹事,爱尔兰也是天主教徒嘛,信教的是一家。双方来回摩擦了十几年,到了年,英格兰国内的天主教徒叛乱被残酷镇压,苏格兰女王天主教徒玛丽也被伊丽莎白砍掉了,西班牙人忍无可忍,决定亲自去解放爱尔兰,顺便修理下英格兰。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是年出发的,这个年份大家可能没感觉,大家知道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不?大明万历十五年年就是,就是无敌舰队出发的前一年,那年海瑞死了。
无敌舰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战舰摆成一列,互相轰,那是线列时代,西班牙独步大洋那时候大炮准头不行,而且炮身死重,打一炮经常打不准对面的战船,巨大的后坐力往往让大炮剧烈的后退,经常把木质船体给撞坏了,所以大炮这玩意在当时还是配角,当时的主要战术是本方的战舰和对方接舷,双方先是互相用火铳对射,射完了跳到对方船上砍人,大家看过《加勒比海盗》吧,那里边就有此类情节。
当时西班牙的目标是要去爱尔兰登陆的,浩浩荡荡的舰队就出发了,陆上被英国远程大炮打了几下,整体影响不大,不过随后碰上了飓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整个舰队灰飞烟灭了。
不过这次战役并没有改变英西双方的实力对比,英国作为一个乱成一团的穷逼国一举干掉了西班牙舰队并没有让他成为海上巨兽,事实上西班牙第二年就恢复了无敌舰队的编制,又开始在大洋上浪了。而且在年,也就是10年后,西班牙准备再组织一次无敌舰队远征,不过还没出发,国王死了,就没远征成。
事实上无敌舰队的全军覆没并没有改变啥,西班牙背靠美洲殖民地,有的是钱,所以接下来的日子照旧,英国偷摸支持荷兰闹事,西班牙一直支持爱尔兰游击队,英国让商船装上大炮去海外打劫西班牙运金船,并且签发一种叫“私掠许可证”的玩意,西班牙又不是不会签发,也授权商船看到英国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火,双方各自使出吃奶劲相互伤害。
伊丽莎白上台时国库有三百万英镑欠款,执政过程中想尽办法筹集资金,甚至一度卖官鬻爵,一度还的差不多了,不过考虑到英国政府持续镇压本国天主教叛乱,又在海外支持反对西班牙战争,财务情况能好就有了*了,等伊丽莎白年病死的时候,王室又欠了万巨款。三百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我说一件事大家感受下,当时英国在海外的所有武装肆掠船一年能给政府赚20万,可见万也是一笔巨款。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解释下欧洲跟我国最大的不一样了,欧洲采取的叫“国债制”,国王也可以像中国古代国王一样随意征税,但是中国古代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地盘,皇帝有命令基层就会执行,欧洲不一样,是封建制,国王下边是封臣,封臣支持国王,国王才有权威,如果不支持,那国王说出来的话屁也不是。所以国王的权力小的多,弄不好手底下的人就不拥护了,所以抗税事件经常发生,欧洲一般不会随便加税。在《权力的游戏》里有讲这个逻辑,老国王死了,新国王被质疑不是老国王的亲生儿子,而且王后跟他弟弟乱伦出来的,整个大陆几乎全反了。
那打仗没钱怎么办呢?借债,就跟买房似的,打仗前先找银行家借钱,把一个地方的税收抵押了,打完仗如果抢到钱,可以提前还,如果没打赢,银行家就用税收的流水慢慢还,就跟我们还月供似的。
在欧洲的上千年间,国王们和银行家不断互动,进化出一堆复杂的策略,比如国王一般不会赖债,你要是敢这么做,下次别人打你你没钱举兵抵抗你就死定了。也有极个别的国王非常不靠谱,比如西班牙和法国都赖过账,那也可以,下次打仗急需要钱急死你,就算借到了,利息高的离谱,一来一回,国王们慢慢就学会了,越来越默契,比如俄国后来和法国打起来,俄国欠法国银行家的钱还得照还,非常和谐,一码归一码。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银行团不断的兼并破产,最后能支持国家战争的银行只剩下17个,而且相互之间再结成攻守同盟,一起抵制信用差的,或者一起支持你的敌人,反正不会就这样放过你,这一点在《权力的游戏》里都有交代,小恶魔他们家,也就是兰尼斯特家的家族格言就是“兰尼斯特欠债必还”,在欧洲,信用就是立命之本。而且《权力的游戏》就是以玫瑰战争为背景写的。
这种制度非常非常关键,这就是近代国家信用的产生,如果大明有这种制度,有可能在明末大起义中就不会灭亡了,因为大明其实就是财政破产,给刁民加税,越加越反,越反越加,掉坑里了,当时南方大户有的是钱,如果有国债制度,可以借出钱来平叛。当然了,这只是财政角度,明朝当时的问题很多,远远不止财政出了问题。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欧洲一直是分裂的,银行家也是流动作案,杀债主这事国王也干过,不过成本越来越高,比如西班牙欠了荷兰银行家无数的钱,真让它灭了荷兰杀了银行家可能钱真不用还了,不过仗打了80年,到最后它也没攻下荷兰。现在知道为啥我国没形成国家信用了吧,因为国王一直都有杀债主的冲动,在我国可就不止是冲动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银行家不是拿自己的钱去放贷,它也是从大家那里筹集,比如以5%年利率筹集资本,以20%利率放贷,那你肯定纳闷了,怎么那么高的利率?其实也正常,有些贷款是收不回来的,得对冲风险。英国人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所以在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从全国人民那里吸收储蓄,然后借给国家打仗,国家打完仗还回去,这个算不上创新的玩意非常有力地支撑了英国后续跌跌跄跄的向前爬。后来两次鸦片战争,全是英格兰银行放贷打仗,打完了大清赔款,英国拿赔款去还债,相当于大清花钱雇英国人打自己。
伊丽莎白死了,她的时代也落幕了,拜英国人牛逼轰轰的宣传能力所赐,现在的伊丽莎白被吹成了神,不过真正深入到她的那个时期的细节去看,伊丽莎白年代非常复杂,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出完全不同的景色,在她手里,英国经历了很多考验,和西班牙旷日持久的战争,爱尔兰接二连三的搞事,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农业歉收,而且为了筹款啥事都干,不过从那时候起,英国人坚定了成为强国的决心,以后的两百年中,英国人从来不怕挑战,不怕麻烦,从来都是一边解决国内解决不完的问题,一边把手伸到全世界折腾,直到成为世界性强国。
正如伊丽莎白年代的莎士比亚在名作《约翰王》里说的,“就算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敌人,向我们三面进攻,我们也要彻底击溃他们”,这段话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英国人的宣言了,也可以当做我们自己的宣言,不要怂,就是干,我们也会挺过所有的麻烦。年麻烦很多,不过大家一定要相信一点,将来的麻烦会更多,而且我们都会挺过去,就像我们以前一直做的那样。
最后,还要跟大家分享一句话,悲观者往往是对的,但成功者往往是乐观者。很多人问博主对接下来态势怎么看?我反正是永远乐观的,因为这些年我从来没有从悲观中受过益,选择乐观还是悲观不是理不理性的问题,而是纯粹的收益率问题。永远自信,永远折腾,永远去挑战,不怕牺牲,不要被内心的恐惧吓倒,黑暗中摸索固然艰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挺过去。这是我读了很多年近代史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成功国家和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本文完,本来想一篇文章讲完的,不过现在看来够呛了,我们再过两天再发一篇吧,如果喜欢,请给博主点个赞,多谢大家。
此外,很多小伙伴问博主有知识星球没,倒是有一个,不过基本没咋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下,永久圈,博主会持续更新写这些文章的参考书目。一般会把电子书也放上去,方便大家选购,博主一般看着好的书都会购买实体书支持下作者。
喜欢本博也可以长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