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分布范围 » 草木文心花民俗街市响起卖花声
TUhjnbcbe - 2021/4/18 22:22:00

前言:宋朝比唐朝有更多关于花的内容可挖掘,且更接地气,花从宫廷贵族飞入寻常百姓家,每逢佳节赏花的风气蔚然成风,花成为家家户户过节必备之物,很多习俗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花似锦的盛世,如今,此番景象是否可以再现。

宋代,花文化达到鼎盛,赏花之事总是热闹非凡。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杭州的花事时写道:“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西京洛阳牡丹闻名天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花开时,土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从洛阳牡丹的价格不菲,便能领略当时花文化之繁盛。“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尤工者一人,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接头直钱五。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钱五千,今尚直一千。”不光是名贵品种的牡丹接穗价格高昂,而且还有专职嫁接牡丹的手艺人。

除了花朝节、赏牡丹这些春季的赏花活动,端午插花更是成为习俗。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五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插花已成不可或缺之物,足见插花之普及。

九九重阳节赏菊也是重要的花事。《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为然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名‘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禁中与贵家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今择其尤者言之,白黄色蕊若莲房者名曰‘万龄菊’,粉红色者名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名‘木香菊’,纯白且大者名曰‘喜容菊’,黄色而圆名曰‘金铃菊’,白而大心黄者名曰‘金盏银台菊’,数本最为可爱。”

花朝节、端午节、重阳节的这些花事的记载,可说明宋代的节日插花也已经十分流行。

受宫廷插花的影响,官府也很重视插花、赏花之事。西京留守钱惟演,极爱牡丹,花开时节举办“万花会”。宋代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描写道:“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栋梁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从描述中可以看到,“万花会”就是宫廷插花的翻版。而在“芍药为天下冠”的扬州,扬州太守也会每年以芍药为题举办“万花会”。

洛阳万花会的花市也异常兴旺。花市是卖花、赏花的集市,宋朝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记录了洛阳牡丹花市的盛景:“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

不仅花会上有花卖,市井巷陌也少不了卖花的,爱花的宋人创造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鲜花市场。《东京梦华录》记载:“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记载道:“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酴釄、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李、徘徊、月季、粉团、杜鹃、宝相、千叶桃、绯桃、香梅、紫笑、长春、紫荆、金雀儿、笑靥、香兰、水仙、映山红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不仅有卖花郎,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专业花店,《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东京开封“齐家、归家花朵铺”。

再看看绘画中的记录,《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两处绘有卖花郎,一个在城内孙羊正店门口,一个在城门外的路边。这些关于专事鲜花买卖的商贩的文字或图画记载,说明宋代插花已经十分普及,鲜花市场不仅繁荣而且相当成熟。

不仅百花盛开的季节有花卖,《梦粱录》记载:”四时有扑带朵花,亦有卖成窠时花,插瓶把花、柏桂、罗汉叶,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物,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其中“插瓶把花”指的是绑好的专供瓶插的花束。在南宋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花束的样貌。瓶插把花应该是脱胎于唐代供花中的花束形式,但已经摆脱了佛教供花的简单形式,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这可说是花束的一大进步。既然客人将瓶插把花买回家插入花瓶,即可成为瓶花,它必然已经制作成一定造型,甚至已经和今日花店所卖的花束有不少相似之处。不仅如此,宋代花束的花材种类搭配以及造型,都已经具有了中国插花的特色。写到这里,不禁惊于宋代鲜花行业之发达!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受朝廷簪花礼仪的影响,民间簪花之风亦盛。郭应祥在《卜算子》中说:“十二人簪十二枝,面面交相看。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中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这是对老人簪花的戏谑。不仅老人,樵夫担夫也头戴牡丹挑担过市。司马光有:“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黄庭坚之父黄庶在《题人移牡丹》中描写道:“凭君剩酿看花酒,待插花枝满首赏。陈著亦云:“多少诗朋酒伴,逢花醉,簪花舞。”

南宋《盥手观花图》

除了历史悠久的“簪花”这种形式外,宋代容器插花的普及更加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木文心花民俗街市响起卖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