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免不了要在吃上面下点功夫,而要朋友不虚此行,自是要吃出本地的特色。那么,贵阳吃的特色在哪里呢?豆腐圆子肠旺面,荷叶糍粑糕粑店;一品大包刷把头,沓臊馄饨太师伴……然而,你不能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一直埋头海吃海喝,也不能用一个“好吃”把所有美味形容,因为这样的待客之道怠慢了贵阳的美食,怠慢了贵阳旅游城市的文化品味,更重要的是怠慢了那些隐藏在舌尖上的故事……
NO.1丝娃娃
丝娃娃别名素春卷,因形似产房里初生的婴儿被裹在“襁褓”中而得名。“襁褓”是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面皮,再卷入萝卜丝、折耳根(鱼腥草)、海带丝、炸黄豆、脆哨沫、酸辣土豆丝、卤豆干、清烫绿豆芽、凉拌蕨菜等各种素菜,且品种越多越好。同时,备特色汤汁,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可加入糊辣椒面、花椒油、麻油、酱油、醋、味精葱花、折耳根等各种调料待丝娃娃裹好后,用勺子舀汤从开口处淋透后即可食用。味道脆嫩,酸辣爽口,开胃健脾。
不过丝娃娃的故事却很是凄惨。在贵州方言中,丝娃娃音同于私娃娃,意指私生子。相传,一农妇拾回无名女婴,众人称其私娃娃。农妇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食物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裹以面皮,灌以调料,让女孩食之。斗转星移,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乡民探究缘由,女孩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传,爱美少女尤其喜爱。现在的女生比较钟爱丝娃娃,口味丰盛是一个原因,全是素菜吃了还能保持身材恐怕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吃丝娃娃可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初次吃丝娃娃最好要有吃过的人领着去吃,否则将不知所以而难以下口。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女生是不太愿意和自己处对象的男生一起去吃的,因为丝娃娃包好淋透汤后要一口吃掉,吃相不是那么的优雅。不过如果不介意这个的话,其实吃丝娃娃是一个很好的约会的食物,因为丝娃娃要边裹边吃,一不小心就是一两个小时,所以边吃边聊天,增进感情还是不错的。吃丝娃娃比较有名气的去处是飞山街杨姨妈丝娃娃、贵山苑黄大琴丝娃娃、合群路夜市、交通街小吃城等。
NO.2肠旺面
肠旺面初称“肠衁面”。肠指的猪大肠;旺指的是用沸水煮过的猪血,也称为“衁子”;面用的是擀制而成的鸭蛋面,并有豆粉作扑粉。其不同于北方面条,而是色泽黄润并有卷曲,形似如今的方便面。肠旺面便是因此三种主要食材而得名。除此之外,脆哨也是肠旺面必不可少的佐料。
传说在清同治年间,北门桥头有一位穷秀才,据说这位秀才诗文出众,一生清风傲骨,但愤世嫉俗,轻看世间百态。因家境贫寒,与老母亲陋室寡居。为了生计,老母将门铺整理干净,煮面条卖给那些下体力活的穷苦挑夫。一日,母亲生病,秀才到肉摊上买了一些碎肠子和猪血回来,将肠子洗净煮熟,煮了一碗肠子猪血面给母亲吃。母亲吃后觉得这碗面味道很好,于是在母亲病好后按自己的做法挂牌经营,秀才将其取名为肠旺面,有借原材料之名寄寓长久兴旺之意。日子长了,肠旺面卖得很火,名气逐渐大起来。没过多久,母亲病重去世,秀才变卖家产,云游四方,没有再回来过。同住北门桥的傅家和颜家见秀才面店关门,也开店卖肠旺面,生意也很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光绪年间,肠旺面就行于世。最初经营的肠旺面馆,店堂狭窄,肠旺面的主要食材是面条、大肠、猪血,以及用猪头肉熬制而成的脆哨,价格便宜,主要提供给轿夫、马夫、小贩、衙门差役、绿营士兵等下层人士食用,富商大贾则不屑一顾。可能是穷苦的人们在吃肠旺面的时候希冀光景的好转,“肠衁面”便渐渐被喊成“肠旺面”,寓意“常旺”。清末民初,由于生活的改善,肠旺面的主要食材增加了绿豆芽,以前用的红辣椒也演变成了红辣椒油。而这绿豆芽的添加,起初是有顾客叫堂倌(服务员)代买绿豆芽放在肠旺面里烫吃,绿豆芽的加入使肠旺面汤更加鲜浓,深受顾客的喜爱。久而久之,添加绿豆芽成为吃肠旺面的“小菜”,堂倌和掌勺师傅也因此项服务而增加了小费的收入。后来,添加绿豆芽成为惯例,小费也就被取消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南门口、贡院坝、北门桥、煤粑市、花牌坊、铜匠街等商业较发达的地方都有比较有名气的肠旺面馆。太太小姐、巨富绅士也逐渐登门品尝。并且形成一套极有特色的肠旺面行话和术语,如红辣椒油叫“红”,多要红辣椒油叫“红重”,少要叫“红轻”,不要红辣椒油叫“免红”;葱花叫“青”,不要葱花叫免“青”;不要血旺叫“免旺”;少要面条叫“减条”;多要汤叫“汤宽”,不要汤叫“旱挂子”等。行话和术语主要是堂倌和掌勺师傅运用。堂倌唱顾客要求,掌勺师傅则按要求添加各种佐料。三十年代,南京街上苏得胜肠旺面馆,因材料讲究,风味醇香,生意十分兴旺,并使“苏得胜”名噪贵阳。其后,贵阳的大馆子如汉云楼、云荣春、醉阳春等也开始将肠旺面作为早点经营,鸡肠旺也逐渐成为肠旺面的食材(经沸水煮过的鸡血)。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肠旺面遍布大街小巷。其中,程肠旺、老董妈、大眼睛、老贵阳几家是比较地道正宗的肠旺面馆,并且现在仍然在营业。
NO.3恋爱豆腐果
恋爱豆腐果,也简称“豆腐果”。豆腐先经碱水洗泡发酵,然后切成长方形小块,用无味的柏木锯面作燃料,烤至两面发黄,食用时用薄竹片或小刀将豆腐从侧面剖开,添进由胡辣椒、生姜米、点葱、蒜泥、酱油、醋、味精、折耳根等调制而成的佐料,趁热吃下,咸辣爽滑、满口喷香。恋爱豆腐果实际上就是烤豆腐果,而烤豆腐果有如此雅号,是因为它的流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浪漫故事有关。年,我国北部、东部、中部的大片国土已沦丧日本侵略军铁蹄之下,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日军还对西南大后方进行空袭。当时,贵阳也是被袭击的重要目标。贵阳自年“二四”轰炸后,警报频繁,有时一天几次。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峰夫妇,在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作为制造“烤豆腐果”场地,在这里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处设摊和沿街叫卖。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成了躲避空袭的场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张华峰夫妇因为空袭也不再上街售卖豆腐果,他们发现躲警报的人至少要躲两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长达半天,往往腹中空空,饥肠辘辘,且又无法回家就餐,就将这几间作坊辟成店铺,向躲警报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来简单,价格便宜,又能充饥,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还有一些青年,也经常在此相聚,逐渐谈起恋爱来。他们似乎忘记了空中的威胁,把张家店铺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显得更加浪漫,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佳话。久而久之,人们常把吃烤豆腐果说为吃恋爱豆腐果,张氏夫妇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为“恋爱豆腐果”。这一浪漫叫法很快影响到全贵阳的青年人,他们纷纷前来品尝。其实,豆腐果并非张家首创,而是早已有之,但“恋爱豆腐果”之名却自张家始。后来,贵阳凡售卖豆腐果的摊贩都打出“恋爱豆腐果”的旗号,更使其红遍贵阳。今吃恋爱豆腐果,宜在小巷内找一些老店或者常年小摊味道才比较正宗。
NO.4糕粑稀饭
糕粑稀饭主料是粘米和糯米,辅料有红豆、黄豆、云豆、苞谷,外加芝麻、花生、东瓜糖、玫瑰水等。其做法是先将研磨颗粒较粗的糯米粉、粘米粉,一定比例拌均,加入白糖,放在小笼屉中蒸熟,成为圆形米糕。随后,另盛一小碗用沸水将荸荠粉(或藕粉)冲成“稀饭”,将“糕粑”放进去捣碎,并加入玫瑰糖、白糖、炒花生沫、炒芝麻及各种果脯等,即可食用。其味芳香清淡,甜而不腻,健脾生津,老幼咸宜。
糕粑稀饭是从四大古镇青岩镇流传出来的名小吃,已传承了有上百年。据自称糕粑稀饭第四代传人的谢永刚说,糕粑稀饭当年是宫廷甜点。随慈禧太后一起逃出宫的御厨,因好*流落到青岩,幸得谢永刚的祖父相救,遂将宫廷中糕粑和稀饭两道手艺传授于谢家,并且要求代代相传。谢永刚这一说法难以考证,亦无法证伪,姑妄听之。但民国时期,王蔬农撰写的未刊行的《陆糕粑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易舜恺先生在文章中披露于世,糕粑稀饭另一由来才为世人所知。清末光绪年间,贵阳大十字地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商业发达、人群密集,是贵阳城内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在大十字东面的三浪坡上,著名的大道观旁,有一陆姓小贩,以售卖自创糕粑稀饭谋生,但不知其名,故以陆糕粑称之。由于制作卫生,风味清香独特,并地处要冲,糕粑稀饭逐渐名扬贵阳城。今天吃糕粑稀饭,宜到青岩古镇品尝,因为糕粑稀饭中的玫瑰糖是比较地道的,同时那里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糕粑稀饭的做法。
NO.5牛肉粉
将牛肉洗净切成大块入锅煮至半生捞起,用净锅加水、糖色、香料烧开放入一半牛肉煮至熟透,捞出、切成薄片或小方丁;泡的酸莲花白切成长块状,芫荽切成节待用;米粉放入开水锅中烫透,捞入面碗内,再将切好的牛肉片和炖熟的牛肉丁、酸莲花白、芜荽放于粉上,舀入牛骨熬制的原汁汤、混合油、味精、花椒粉、胡椒即可。肉烂酥嫩、粉滑绵韧、汤清味浓、辣烫鲜香,百吃不厌。
牛肉粉在贵阳以花溪牛肉粉为渊源,以花溪王记牛肉粉和飞碗牛肉粉为代表。花溪王记牛肉粉创业于年,因其独特秘制的汤料醇香鲜浓,吸引了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和国外的众多宾客。现已逐步发展为拥有直营店十多家,加盟店在南宁、郑州、重庆、雅安、锦阳、昆明、武汉、沈阳、呼和浩特、杭州、深圳、海口等全国十多省市开设几十家的规模。花溪飞碗牛肉粉则以清爽而浓郁的汤汁,酥烂而鲜香的牛肉,弹牙而爽滑的米粉吸引顾客。其经营规模比王记要小,但与王记一起成为贵阳的特色小吃,是到贵阳旅游必吃的美味之一。
NO.6豆腐圆子
原料有黄豆、碱、葱、姜、味精、花椒、八角、食用油、酱油、胡椒面、葱花、麻油、醋、糊辣椒面。在制作上,先把黄豆浸泡一段时间,磨成浆汁,做成酸汤豆腐,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豆浆、碱水、葱、姜、味精、花椒、八角等佐料,搅拌均匀,再捏成一个个鸡蛋般大的圆饼,再入油锅炸透,豆腐圆子色呈焦黄,心似蜂窝。食用前,先把豆腐圆子在酱油、胡椒面、葱花、麻油、醋、辣椒面、折耳根做成的汤里略蘸一下或者撕开一小口将汤汁灌入,吃起来外脆内嫩,其味鲜美。
豆腐圆子最为出名的当数位于省府西路口老牌号“雷家豆腐圆子”,相传创始于清末雷家老公公,可追溯到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后,朝廷通令全国“禁屠”(不准宰杀猪牛羊鸡鸭等)三天,官民一律不能吃荤,地处西南边境的贵阳自然也概莫能外。“禁屠”令一出,豆腐作坊的生意变得兴隆起来。此时,祖居贵阳、以开豆腐作坊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准这是个扩大经营的好时机。他们想,既然官府不准百姓吃肉圆子,那干脆就拿豆腐来做圆子,让大家过过嘴瘾。于是,他们尝试在做豆腐时,加入适量的盐、碱和香料、葱花等调料,充分拌匀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圆子,然后放在菜油锅内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这小小的油炸豆腐圆子,一面世即深受贵阳人喜爱。精明的“雷三太”明确生产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就是在那时,“雷家豆腐圆子”成为贵阳闻名遐迩的小吃。
“雷家豆腐圆子”的店铺,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一直都设在贵阳的三牌坊(中华南路)。由于恪守“雷三太”定下的严格的选料原则和制作工序,一直到解放初期,生意都非常好。年公私合营后,由于工作需要,雷家的第三代传人雷从兴夫妇被政府分别调到了不同的单位就职,这个家族式的店铺就没有开了。年,政府号召发展贵阳的名点小吃,借此机会,雷从兴夫妇又重操旧业,恢复了“雷家豆腐圆子”的老店号。但由于原店铺因道路改造拆迁,雷从兴夫妇只好在当时的中华南路号经营。虽然重新开业是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但“酒好不怕巷子深”,开业后仍是顾客盈门。值得一提的是年,周恩来总理来贵州视察时品尝了“雷家豆腐圆子”,并对其赞不绝口。上世纪80年代,由于雷家第三代经营人去世,其子女没有继续开店。直到年,在政府和亲戚朋友鼓励下,雷家第四代雷善祥几兄弟,才又在中华南路旧址恢复了经营。年,因为道路改造,“雷家豆腐圆子”店面再一次面临拆迁。之后,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门面,“雷家豆腐圆子”一直处于停业状态。年,雷家后人在阳明路找到了一间约20平方米的门面,又开始经营。今天,雷家豆腐圆子在省府西路口以“雷家豆腐”为牌号经营。
NO.7青岩玫瑰糖
青岩玫瑰糖又称麻片糖,是选用优质糯米面,加上青岩井水调和而成,再运用独特的拉糖工艺,拉出来的糖入口即化,清香可口。在外层还未干透的时候加上一些芝麻或者引子,更加的酥软口可,咬开后糖内的糖心进入嘴中,使得整个嘴巴中都有了玫瑰的香味。
青岩玫瑰糖问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年青岩街上平正宽家首创的。相传,一天平正宽逛街看到一小孩叫卖玫瑰花瓣。玫瑰花瓣香味诱人激发了他的灵感,想到要是把玫瑰花味掺在糖里,一定又香又甜。于是,他买一些玫瑰花来切碎,加入“碗儿糖”舂成蜜饯,用陶钵装上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糯米和小麦制成麦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沙糖和玫瑰花蜜饯,搓均后切成薄片或长条,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从此,平家以此为业。最初称为麻片糖,又因其有玫瑰花香味,改称玫瑰糖。后来,因此糖产于青岩,被人们称为青岩玫瑰糖。
NO.8老干妈风味食品
老干妈风味食品主要包括风味豆豉、油辣椒、鲜牛肉末、水豆豉、风味腐乳等20多个系列产品。直沿用传统工艺精心酿造,具有优雅细腻,香辣突出,回味悠长等特点。
老干妈在贵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创业故事更是精彩纷呈。老干妈名叫陶华碧,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她嫁给了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病逝,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了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她,全凭着朴素的想法琢磨经营之道。为了赢得顾客,她冥思苦想,琢磨出了别人没有的独到的“绝点子”:别人不过是加点胡椒、味精、酱油和小葱什么的,她却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佐料麻辣酱。这个点子一实施,生意果然十分兴隆。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备麻辣酱,顾客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
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苦苦地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她不禁喜上眉梢: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不如专卖麻辣酱!
年7月,陶华碧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可是,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又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不久,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很快就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这时,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水深水浅都试出来了,我“老干妈”还怕什么?老话不是说要“趁热打铁”吗?索性,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多人。现在,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见龙洞路号,企业现拥有一栋四层的多功能办公大楼及四个生产基地,占有地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员工有余人,其在管理、技术人员方面总共有人,是目前国内生产及销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企业。
NO.9鸡辣椒
鸡辣椒又称鸡辣角,是青岩镇的名小吃之一。鸡辣椒选用的是贵州高原优质辣椒、土鸡和精炼植物油为原料,采用科学配方和现代工艺精制而成,麻辣鲜香,是拌面和佐餐之佳品。制作方法是把鸡肉切丁放入油锅中炒制,再加入料酒,酱油,直至水蒸发到一半时,加入辣椒、花椒、豆豉、姜、蒜。直到几乎完全炒干后,再加些许白糖提味。
NO.10荷叶糍粑
民国22年(年)贵阳北门桥(喷水池)一带有食品店叫“镜泉斋”,以上等糯料、白糖、凉糖、玫瑰芝麻、洗沙、花生米、核桃仁等原料制作。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打成糍粑,分成小碗,再放入烙锅以猪油烙成薄片,加入糖心,再折成一半复烙,粑粑黄脆,糖心融化即可。后“镜泉斋”荷叶糍粑流传全市,被贵阳市认可为名小吃。6年,荷叶糍粑入选贵阳八大名小吃。
NO.11豆沙窝
豆沙窝是贵阳的名点之一,大约出自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根据民间的一些轶闻传说,大概是有了肠旺面和豆沙窝的存在了。贵阳最早的肠旺面和豆沙窝不分家,只要有肠旺面铺,门口左右侧或对面必定有卖豆沙窝的摊点。据说,吃肠旺面伴豆沙窝的习惯曾盛行几十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改善城市面貌,整饬小商小贩才不得已拆散的。豆沙窝是糯米糍粑的衍生产品,一直以来人们吃糯米糍粑都以甜为主,而豆沙窝正是为了丰富和满足人们的口味需要,经过仔细的探索发展而成。豆沙的香咸细腻与糍粑炸脆后的口感形成反差,这使得豆沙窝的确有绝味之美。
NO.12红油米豆腐
据说在很早以前,一位农村妇女刚生下孩子没几天就断奶水了,只能用大米磨成浆,调成面糊代替奶水喂孩子。一天,她家请人糊墙时,不慎将石灰水撒入米浆中,待她将米浆上火调制后不久去取时,米浆已经凝固成硬豆腐的样子,于是她便切成条,拌上红油、辣椒等佐料当一道菜上桌请工人吃,工人们吃后大声叫好,问主人家这是一道什么菜,妇女顺口说道:这是用米做的“豆腐”。于是红油米豆腐就这样叫开了。
来源丨贵阳档案方志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