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永松
邵女坪坐落在水富市区西面,如果是沿着半山腰上弯弯曲曲的公路行驶,大约有17公里。但,如果是从城区边上的向家坝坝址上乘一艘快艇的话,可能吸一支烟的功夫都不到,一幅中国水彩画般的花园小镇——邵女坪,跃然映入您眼帘。
邵女坪因水而建,因水而生。在水富建区之前,在水富到绥江公路未建设之前,这里真实的写照是一个供销社,一个副食店,一个饭馆,一个粮站,一个卫生所,一个铁匠铺,一条二三十米的不规则的石板小路,加上散落在四周的三四户人家,就构成了一个具有小镇规格,但没有小镇规模的袖珍村落。为什么会在这个不起眼的弹丸之地能聚集着供销社,副食店,粮站,卫生所,铁匠铺……这还要追溯历史渊源。
对于邵女坪这爿弹丸之地,追溯根源起来还真有点错综复杂。首先说邵女坪这个地点,属于新寿管辖范围内。解放前新寿坪上盛产水稻,但大片大片的稻田又基本上属于河对面四川省宜宾县楼东乡有钱人家,也就是地主之家。公元年我在半山腰上的坪上的新寿小学支教的时候,听一位老人说,新寿小学下面有一块半亩左右的稻田长出的水稻特别香。他还亲自带我去看了这块稻田,说,还真是奇怪,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山水灌溉,但这块稻田长出的水稻就是与周围其它水田里的水稻味道不一样。可能是这块稻田的土质不一样吧,只有这样推测。但从肉眼来看,这块稻田的土质与周围稻田上的土质还是一样,这就是谜了。这块稻田的主人则是河对面一户姓凌的地主家的,每一年打水稻的时候,这位姓凌的地主都要过河来亲自守着长工打水稻,然后单独把这块稻田的稻子收起来,带回去独自享受。
河对面是楼东乡集镇,新寿群众要到对面楼东乡集镇赶集,就必须乘坐渡船,于是在这个弹丸之地也就有了一个跳板似的渡口。这样的荒野渡口凝聚又散落着两三户人家居住,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渡口还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公元年11月24日至29日,石达开在现在的水富城区的中嘴多次向对岸安边抢渡金沙江,但都以失败告终。随后石达开以为在金沙江上游,也就是新寿这个不起眼的渡口,或许清军没有防备,或者防备比较薄弱,于是石达开让另一支部队从横江偷偷出发,经楼子坝、芝横溪、永安、新安,然后到达新寿渡口迅速抢渡。哪知道对岸的清军早有防备,从雷波一直到泸州,都是重兵把守,俨然铜墙铁壁。如果再强渡过江,石达开知道,只能是鸡蛋碰石头,与下游中嘴一样惨败的结果。于是一心想渡过金沙江,然后一鼓作气打到成都称王的石达开不得不再次放弃新寿渡口渡江。这支队伍沿着金沙江右岸一路往上行走,矢志不渝地寻找渡过金沙江的突破口,也就有了后面大渡河全军覆没的悲壮之歌。
新寿虽然归云南省绥江县会议镇管辖,但新寿群众到会议集镇赶集路程还是较远,而到楼东乡集镇只隔一条金沙江,于是新寿人大部分时间还是选择在楼东乡赶集。延续中国千年历史的村镇布置,三十里为一铺(集镇),十五里有一个点(买卖),于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为方便人民群众,新寿渡口这里也就孕育而生了一个供销社,一个副食店,一个饭馆,一个粮站,一个卫生所,一个铁匠铺等。于是新寿人可以在渡口这个弹丸之地买卖生活用品,看病,交公粮等等。
公元年,水富建区,隶属昭通地区直管,新寿又划归水富区管辖,随之而来新建水富到绥江的公路通过新寿渡口,这里才逐渐繁荣起来。附近二三十户人家再搬迁到这里,他们沿着新修的公路修房建屋。于是公路成了街道,街道也成了公路。
时间到了公元年11月26日,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汇聚着新寿人买卖的弹丸之地——新寿渡口,也在淹没的范围之内,而蓄水位置刚好在半山腰上较为平坦的地方——邵家坪。
难得有这么一块平夷之地,水富政府珍珠般呵护起来,打造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的精品小镇(不是行政级别上的镇级单位,是人口聚居的集中点)。当初在为邵女坪定名的时候,也颇有争议。有人建议还是继续延用原来的地名,叫邵家坪。理由是传承百年不改的地名,让后辈人继续铭记,地址名不改,地方志也不动,省事。而另外一部分人,应该是改革派和创新派吧,他们说继续沿用邵家坪这个名字,对新兴的小镇,将来玫瑰花般的绽放似乎有点小家子气息,不大度,不恢弘,不气势,不时髦。既然我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小镇,为什么不大方点,不气魄一点,不激昂一点!于是建议出好些名字,但都没有被采用,唯独采用了邵女坪这个文雅的殊名。原因有两点,一是继续沿用了邵家坪的邵字,开头这个字没变,也能让这一带的居民容易接受和记住,也为邵家坪的人,特别是当地姓邵的人保住了面子;二是把邵家坪改为邵女坪,其字面上“邵女”与“少女”谐音,而“少女”蕴含着豆蔻年华,青春焕发,生命盎然和蓬勃生机。这不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环资艳逸,仪静体闲的美姿吗?将来的这个“少女”般的小镇不正是与高峡出平湖的金沙江相依相伴,孕育出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旖旎风光吗?
啊,瑰丽的小镇,湖光山色的小镇——邵女坪就是这样跃然而出,成为水富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更好地打造和发展邵女坪的前景,于是将邵女坪从新寿村剥离出来,独立成为邵女坪社区。
从水富出发,沿着绥水公路到邵女坪,首先要拐下公路,接着,映入您眼帘的就是岸然屹立的牌坊式大门。牌坊底端为灰白石雕,石雕上树立着粗大的牌楼柱子。柱子上面全是横横竖竖犬牙相错的四四方方的大木头,所有的柱子和大木头都粉刷着朱红油漆,寓意着欣欣向荣和蓬勃发展。没有雕龙画凤的柱子和大木头,给人的感觉就是朴素,大方,得体。倒是横木与横木之间的空格处镶嵌着简单的几何形的窗格,显得简练,景致,优雅。灰色的琉璃瓦作盖,又显示着沉稳而厚积。整个牌坊基本就是灰色和红色两种。从这两种颜色的搭配上看,大约是昭示着邵女坪安详、内敛和厚积薄发。邵女坪牌坊的造型为三门三楼中式牌坊,中间高两头低,形如人的头和两只手臂,也如雄鹰的头和两扇翅膀。翅膀般翘起的檐角,又好像即将展翅翱翔,好一派激昂和图腾。“三”字又寓意着和谐、完整、吉祥和永恒。那嵌有黑底烫金的“邵女坪”三个大字的牌匾就悬挂在牌坊的正中间,蔚然醒目地告诉您,您已走进了邵女坪。
整个邵女坪并不是十分宽广,如果是三三两两闲步慢走,不紧不慢的一二十句话就能贯穿东西,如此玲珑剔透而又张弛有寸。整个邵女坪呈半月形状,如一把半圆的折扇。所有的房屋都环绕着折扇的“把”而层次递叠地修建,规整有致,就像层层叠叠的梯田。每一栋楼房都是独立自主却又紧密相连,每一栋楼房都是一样的标准——两层,每一栋楼房都是白墙灰瓦,每一栋楼房都有楼阁和后院,真的是工工整整又井然有序。
邵女坪社区还有一个袖珍文化展厅,大约有二三十平米,挨挨挤挤摆放着有奇石、根雕、摄影、绘画,以及民间传统的手工纳鞋垫和布鞋等等。不得了,不得了,一个小小的社区竟然这样重视和提升文化建设,让人肃穆以敬。一方水土必须要有一脉文化,邵女坪做到了。因为有文化,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文明;有文化,才有精神;有文化,才有发展。所谓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就是这样养育的。
如果您是在春天缠缠绵绵的细雨中,或是在秋天凄清婉约的细雨中去游览邵女坪,是最好不过的季节,您会成为烟雨蒙蒙中一幅诗情画意的墨痕。要是前面再有一个脚穿花色剪刀口布鞋,一身碎花蓝布衣裳裤子,或是一身碎花蓝布旗袍的女子,把长长的辫子挂在胸前,或是摆在身后,再撑着一把红油纸伞亭亭玉立在这微微的细雨中,缓缓挪步,那将更是一道绝妙美伦的风景啊!——哦,您会感叹,穿越时空了,走进了戴望舒笔下的江南小巷,走进“丁香”姑娘的身边,也走进了诗和远方,但您更是走进了邵女坪。
如果您心中有佛,还可以转过山崖,去观音岩敬香拜佛。那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如同如来佛压过孙悟空的那只巨掌伸在半空中,口型般空空的岩腔里面有一尊观世音菩萨,观音岩因此而得名。观世音菩萨静静地高坐在一坨被抠成一个“凹”形的正方形石头上面,大约有三米多高。她双目平视前方,仿佛世间一切尽在眼中、心中。凹坑不大,观世音菩萨也就较小,旁边还有两尊后来安放的,不知名的,比观世音菩萨体积较小的菩萨陪衬。她们的头、身子和四肢分别用红、*、绿三种色彩漆成,很醒目。观世音菩萨下面一点点还镶嵌一块半截在外,半截在里的小石板,是摆供品或插香蜡之用,大约就像家里供的神龛。
我居高临下地站在岸边的观景台上,凝神屏息,眺望着这一弯宽阔的湖水,不,这是金沙江水,了然宽阔,碧水涟漪,烟波浩淼。忽地想起曾经的金沙江水,巨浪滚滚,拍击暗礁,浊浪排空,飞花四溅,奔腾不息,怒吼冲天。哎,两相对照,天壤之别。于是,情不自禁地默念着毛泽东那气势磅礴、豪迈气概的《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哦,邵女坪,真的是一是半山,一是半水;一半是房屋,一半是湖水。湖光山色,相依相偎,镌刻出一帧奔腾不息的山水画卷。
(图片源自网络)
唐永松,男,汉族,水富市博爱小学教师,昭通市作协会员。
有散文小说入选刊登在《中国文学》、《文学月刊》、《热土》、《凉山文学》、《河南文学》、《井冈文学》、《昭通文学》、《昭通作家作品精选》等。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联系、、;投稿邮箱:ddsww
.